toddler looking at believe in yourself graffiti

LBD (Learning By Doing) 體驗統整課程以跨領域、跨學科和跨學習元素為核心設計原則,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和全面的學習體驗,亦有機結合香港教育課程綱要及國際教育趨勢,已成為一個具生命力及可持續發展的課程計劃。

我們的課程以常識科的學習內容為基礎,每個單元及課節均融合了遊戲、創作與設計、實地考察及閱讀四大範疇的「做中學」(Learning By Doing) 元素。旨在讓學生在多變的學習情景中逐步建構知識、技能和態度,並發掘其多方面的才能與特質、培養解難、溝通、協作及領導能力,建立正確的價值觀。

緣起

面對複雜多變的未來世界,我們應該為學生裝備什麼素養、技能和態度?
我們的課程設計回應了2030學習指南(THe Learning Compass 2030) 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 的一項倡議,旨在指導 教育系統為未來培養學生,重點在於發展21世紀所需的各種能力。

2030學習指南的願景是提供一個全面的教育視覺,不僅關注學術成就,還注重個人成長、福祉以及在變化莫測的世界中導航的能力。他希望培養學生成為自主、反思和負責任的個體,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。
我們的跨領域學習課程,選取了以下的教育元素,以回應未來人才的教育需要:

- 核心能力:批判性思維、創造性思維、合作、同理心及情緒教育
- 學習選擇權:學生的學習自主選擇、個人及適性化學習
- 結合社群:從個人出發,與群體及社區的緊密互動及結合
- 多元評估:納入學生自願的多元評估方式

回應需要

設計理念

1.跨領域及跨學科學習

課程設計將不同學科的知識、正向教育、價值觀教育的態度與21世紀共通能力 (解難、 溝通、協助、領導能力及批判思維) 的技能訓練作系統化的有機結合,令整個學習過程更貼合未來世界的發展需要。

2.以學生為中心

課程的設計及評估方式以學生為中心 (student Oriented),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地「放手」,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學習選擇權,讓學生自選呈現學習成果的評估方式,如:話劇、創作設計、廣播劇、多媒體匯報等,令學生體會及掌握學會學習、如何學習及多方評估的學習策略。

3.「做中學」生活化情境

課程設計強調學生與學生、學生與老師的多方互動,讓學生透過遊戲、閱讀、創作及設計、實地考察等多元化的「做中學」(Learning by doing) 學習模式進行體驗學習。每個單元設計中,學生會按據不同的任務角色進行一系列學習任務及團隊挑戰,而生活化的情景更可有助學生將知識及技能遷移日常生活層面, 裝備學生應對未來的挑戰。

4.發掘、發展及發揮學生的不同亮點

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,學生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及主導每一個學習環節,教師可根據在不同情境及生生、師生的互動中發掘學生的潛能及性格特質,並鼓勵學生加以發展,在每個學習成果分享的部份中予以發揮,成就學生發光發亮的機會,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動機。

5.教師的範式轉移

課程主張從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、從關注教師教學導向轉移到學生學習結果導向、從知識學習轉移到能力培養的教育。以此面向新世紀的學校教育趨勢,課程中亦涵蓋個人化學習、跨領域學習、彈性化教學、挑戰性課程、多樣化學制、變通性評量、全球性課程、體驗學習等全球教育創新元素,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範式轉移。

實踐成效

教師在教學上傾向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及主導權,並用讓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用於嘗試及發言,令課堂的氣氛更開放自由,更具鼓勵性,有助於建立師生關係及推動學生承擔責任及樂於接受挑戰。令方面, 學生在課堂中透過改進循環敢於分享、實踐及修正學習歷程,除了能建立自主學習的態度外,更能在多元的師生及生生互動中建立溝通、解難、 協作及領導的技巧,以此建立及鞏固正確的價值觀及人文素養。